近年来,黔南州以医保基金为杠杆,积极推进中医优势病种纳入医保报销范畴,实践探索中医优势病种医保支付体系,助推中医药传承发展跑出“加速度”,实现了医保制度与中医药事业的协同发展,医疗、医保、患者三方实现互利共赢。
破题:扩大中医优势病种的医保报销范围
中医药在治未病、康复以及慢性病治疗等方面具有简、便、验、廉的显著优势,对控制医疗费用增长有积极作用。但由于过去的医保支付政策未能充分考量中医药独特的理论和实践特性,导致了一些中医特色诊疗服务的技术劳务价值和中医服务价格未能体现其真正价值。同时,由于缺乏对中医优势病种和诊疗方式的针对性支付政策,患者和医疗机构选择中医药服务的积极性不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
2020年,黔南州以承接贵州省中医药适宜技术和优势病种支付方式改革试点为契机,选择州内4家具有代表性的中医医院作为试点,出台了《黔南州中医优势病种按病种定额付费标准(试行)》,按照“总额包干、超支不补、节约归医院”原则,首批明确涵盖“骨折、膝痹病、项痹病、紫癜风”等19个病种纳入医保报销目录。此举有效解决中医药(民族医药)优势病种进入医保报销难题,既保护中国传统医学的传承,又让群众享受到中医诊疗的优势。
截至2025年,黔南州已分四批推进中医优势病种进入医保报销,病种从19个拓展到90个,病种数量处于贵州省第一方阵。
改革:中医优势病种支付的强劲赋能
中医优势病种纳入医保报销后,如何更能体现其价值?
黔南州实践探索了中医优势病种支付改革模式,将中医优势病种纳入DIP支付,由州级医保部门通过与开展中医优势病种的医疗机构进行沟通协商最终达成共识,对采用中医治疗为主的中医优势病种给予政策倾斜,明确DIP调节权重系数设置为1.2,对使用中医技术占比达55%以上的中医优势病种进行DIP结算清算。
据黔南州医保局有关人士介绍,支付方式改革模式有效解决了DIP付费方式下中医服务类的合理补偿问题,大大激发了中医医院提供和使用适宜的中医药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仅2024年,全州执行中医优势病例38735例,较2023年3.18倍,达住院总病例的5%左右,予以中医优势病种倾斜383.57万分值合计2321.12万元,开展中医优势病种的医疗机构从2020年的4家增加到104家。
事实上,中医优势病种支付改革的施行,展现了中医药在部分病种的独特优势,减少了不必要的检查检验、药品、医用耗材等费用,进一步发挥了中医药(民族医药)“简、便、廉、验”的独特优势。黔南州医保局有关负责人说,比如部分中医肛肠、中医骨伤、中医皮肤、中医妇科等疾病与用西医费用相比,医疗费用下降30%以上,大大提升了医保基金使用效能。
成效:医院、医保、患者三方互利共赢
医疗机构得以发展的背后,是患者看诊中医的就医体验感和获得感的明显提升。都匀市中医医院何院长说,以他看诊的一名被临床诊断为不寐症的病患为例,在对这名患者提供了汤剂、埋针、普通针剂、推拿、艾灸等五种适宜技术同步治疗后,患者10天后症状明显改善,整个疗程花费2500元。职工医保报销后,患者个人负担才200余元。
都匀民生医院医保科科长孙丽对此表示感同身受,她以自己母亲看诊中医治愈慢性咽炎为例。孙母自2023年12月初患上慢性咽炎以来,病情反复前后住院几次,每次住院都要行CT检查、抽血检查,又是吃药又是输液,每次费用在3000元左右,但收效甚微。2024年2月到黔南州中医医院看诊中医,经辨证施治,医生首次开了5副中药,费用不过才200多元。前后开了四次,咳嗽的症状就完全消失了。
在黔南州中医医院医保科副科长韦伟看来,黔南州出台的中医优势病种付费改革确实相对趋于合理,一方面规范了中医诊疗服务项目,引导医疗机构主动降本提质;另一方面鼓励并倒逼医院从临床上突破中医特色治疗路径,更加明晰了医院专科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中医药服务功能大大增强。
“实施中医优势病种支付改革,最大的亮点是体现了以中医药治疗为主导的诊疗路径,于医院来说强化了中医药(民族医药)学科的强基方向,于医保基金使用来说实现节约,于患者而言又减轻了看病负担,” 黔南州医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是是一场互利共赢的改革,值得加以推广。(李永俊 罗尊恒 张仁东)